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暗流涌动(1/2)
当朝六部尚书之一的工部尚书阎立德入狱!
这个消息在朝堂之中迅速传开。
就好似在平静的湖面中扔下一颗巨石,激起了巨大的水浪。
要知道,自李炎登基之后,朝廷上真正的高层就没有太大的变动。
尤其是尚书一级的人物。
现在没有任何预料的,一名工部尚书入狱。
让所有人都有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
次日一早。
马周、上官仪、高季辅、于志宁四人,就联袂赶到了甘露殿中。
“臣等,参见陛下。”四人拱手行礼。
李炎挥了挥手,四人会意,立刻走到一旁坐了下来。
“你们可是为了阎立德一事而来?”李炎翻了翻新送过来的奏折。
其中有许多都是为阎立德求情。
令李炎感到有趣的是,还有不少虽不至于落井下石,但言辞之间却略显模糊。
这阎立德刚一入狱,就有不少人坐不住了啊。
李炎把奏折一合,看向了一早赶过来的四位宰辅。
于志宁脸上有些担忧地说道“陛下,仅仅是那山獠女的片面之词,就让工部尚书入狱,是否有些不妥?”
高季辅一见好友如此耿直,生怕他惹恼了陛下,就立刻补充道“陛下,于侍中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再详细调查取证,眼下让阎尚书暂时在家也好啊。”
马周也是深吸了一口气,说道“陛下,阎立德此人我们了解,断不会是那等大奸之人!”
四位宰辅,有三人都向阎立德说情。
仅剩的上官仪也是欲言又止,想来也是和马周他们差不多的意思。
李炎拿起茶盏,细品了一口“你们难道以为朕是如此不分青红皂白之人?”
“臣等不敢。”马周等人当即赔罪道。
“放心,朕自然知道阎立德是清白的,可有人费尽心思的要陷害他,难道你们就不想知道那些人的目的吗?”李炎将茶盏放下,一脸平静地说道。
四人对视一眼,马周迟疑地问询道“陛下是要将计就计?”
李炎颔首道“不错,不仅如此,剑南道的事情也要查,彻查到底!”
“剑南道”马周念叨了一声,“陛下以为船庸、役使山獠一事是真的?”
“很有可能!朕怀疑,剑南道的官员沆瀣一气,上瞒朝廷侵吞造船钱粮,下欺百姓,强征船庸!此事严查!所有参与到此事中的官员,一并拿下!”李炎怒气冲冲地说道。
这大唐,自建立之初就遭受众多苦难。
自己好不容易平定四方,眼下正是天下承平之际。
一群人不好好想着谋求发展。
竟是做这等假公济私,欺压百姓之事!
李炎绝不会轻饶!
马周四人皆是听出了李炎的决心,当即心中一凛。
“陛下打算让谁去调查此事?”马周问道。
“监察院,张柬之!”李炎冷声说道。
四人身躯一震。
让监察院院长亲自前往调查。
可见陛下对此事的看重。
马周这时想到了什么,向上官仪问道“上官仆射,你曾就任益州刺史,也属剑南道一系的官员,难道不曾发现什么不妥之处?”
闻言,众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了上官仪身上。
上官仪细细思考片刻,才犹豫着说道“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暗流涌动(2/2)
时倒并未发觉有何不妥,山獠女所言之船庸也未听人提起过。”
就当众人皱眉时,却听上官仪继续说道“不过剑南道的官员,却是有些排外,初时有人与我有过接触,后来似乎是查到了我乃陛下一系的官员,从此便断了联系。”
“如此说来,这剑南道的水很深啊”马周幽幽的叹息了一声。
“水深?那就倒掉换上新水。”李炎冷哼一声。
四人默默咀嚼着李炎这番话的意思。
不久后便离开了甘露殿。
剑南道。
一座略显奢华的府邸之中。
代替阎立德主持剑南道造船事宜的强伟正背负双手,来回踱步。
造船之事,在剑南道一直都未曾停止。
之前是太宗皇帝为征讨高句丽而下达的命令。
现在则是因为陛下要组建大唐海军。
海军未来将作为大唐的军队主要编制,对舟舰的需求量自然增大。
不过李炎让人造舟舰,并没有让他们征劳役。
而是采取雇佣制,户部下拨了一笔很大的经费。
对剑南道的百姓不会造成任何的压力。
反而会因为造船所创造的就业岗位,让不少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但正所谓政策是好的,到了执行层面那就不一定了
几年前因为造船任务,剑南道的官员们都大赚了一笔。
眼下又有了机会,他们自然不会错过。
而且这一次朝廷格外大方,
那么大一笔造船费用,足以让整个剑南道的官员都赚得盆满钵满。
这一次他们也算有了良心,毕竟贪了朝廷这么一大笔钱。
百姓手里那点油水就没必要去榨了。
所以这次他们并未征收船庸。
只是如上次那般,带着大军到山中役使山獠来造船。
可这一次,山獠却是不再吃这一套了。
面对剑南道官员的强势。
最终雅、邛、眉三州獠反。
这一下就是捅了大篓子了,而且此事还不能让朝廷知道。
于是剑南道的官员一面压下獠反的事情,一面派兵镇压。
同时,为了压住消息,造船之事还不能搁置!
作为主持造船一事的强伟,想到了一个对策。
雇佣潭州的人来完成剑南道造船的任务!
此刻,强伟便是在等待着潭州官员与商人的回复。
就在他心急如焚之时,一名中年人匆匆走了进来。
“大人,潭州的官员答复了,他们愿意帮我们造船!”
强伟露出狂喜之色“哈哈哈好,很好!他们可说了价格?”
“这个说了。”中年人面露犹豫之色。
强伟眉头一皱“这价格难不成有什么问题?”
中年人叹了一口气“回大人,潭州那边的人说,造大船一艘,需要庸绢二千二百三十六匹。”
“什么??他们疯了不成!!”强伟脸上的笑意消失得一干二净。
庸绢二千二百三十六匹造一艘船。
要知道廷从全国征收的调绢为每年124万匹。
按照潭州的价格,朝廷全年的调绢也不过刚刚够造五百多艘大船。
这还仅仅是制作大船的雇佣费,其中造船的材料费等等都没有算及。
这是狮子大开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