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弃后重生:本宫不愁嫁 > 第470章 围观圣旨

第470章 围观圣旨

“你啊,早叫你平时多动动脑子!”

江县丞鄙夷的摇摇头,略带得色的捻了捻下颚处细长的胡须。

“百姓们都很愚蠢,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听到、看到的东西,我若不让人暗中将赵子清推出来,那百姓要是问是谁将这些假材料接收的,又让人修筑进河堤中的,那咱们怎么来回答?

这种事情,难道不是身为滨县知县的赵子清,更适合当挡箭牌的吗!况且他已经死了,死无对证的。就算之后皇上惩治了铁图等人,这些愚蠢的百姓也不一定会去关注这些事情的。”

听了江县丞的话,东大成豁然开朗,“还是大人您想的周到,小的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

他之前还真的就没想过该如何向百姓解释河堤建筑材料有问题这件事情,此时听了江县丞的话,更是深觉自己早早的抱上江县丞的大腿,实在是明智之举。

有了江县丞的讲解,东大成也不紧张了,椅子也坐得稳了,给自己倒了一盏茶水,一口喝尽。之前他很担心躁动的灾民们会冲进县衙,因此急出了一身的冷汗,早就赶到口渴了。

在他想来,他们这边算上衙役、捕快,满打满算百十号人。而外面的灾民却有数万人,这要是冲击起县衙大门,还不是轻松的事情。好在江县丞的话令他茅塞顿开,终于将提着的心放了下来。

而后东大成夸赞江县丞的话源源不绝说出,哄得江县丞红光满面。两人不再理会吵闹的县衙之外,专心喝茶、聊天。

当赵天承赶到县衙的时候,就看到这边已经围了黑压压的一片人。

“王爷,这人也太多了,您真的要过去吗?”

面对着至少数千的灾民,就连曲卫铭都忍不住咽了口口水。

赵天承观察了一下四周,发现县衙额大门紧闭,根本没人出来安抚灾民们。不过好在灾民们还算克制,并未直接冲击县衙大门,这可能与站在灾民最前方的那些人有关系。

他的眼神很好,已经认出最前方的人,应该是王老夫子和他的学生们。

看来正是王老夫子等人在维持秩序,否则这些灾民们一直得不到县衙的回应,恐怕早就已经开始冲击县衙大门了。

“从上面过去,直接站到县衙的院墙上。”

现在灾民人数太多,早就将县衙周边围的水泄不通,因此赵天承只能准备依靠轻功,从一旁的房屋屋顶上一路借力跑过去了。

曲卫铭点点头,好在他带出来的护卫武功都不错,跃上屋顶,借力在屋顶上奔走都不是难事。

赵天承带头,一众人飞身上了一旁的屋顶,借力朝着县衙高大的院墙而去。

“老师,是誉王爷来了!”

在王老夫子还在努力劝说灾民们离开,不要围堵县衙的时候,他的一名学生一抬头,正好看到了从远处房屋上飞跃而来的赵天承,不由得激动地拉住了王老夫子的手臂。

他们已经在这里劝说灾民们冷静,不要冲击县衙,劝说了半天了。

虽说灾民们还算听话的没有冲击县衙,可是却一点也没有要离开的样子。反而大有江县丞等人不出来解释清楚,大家就绝不会离开的架势、“大家冷静,你们看,誉王殿下来了!大家快安静!”

王老夫子抬头,就看到了急速而来的赵天承等人,虽然惊讶于他们居然是从房顶飞跃而来的,可是他也安心不少,赶紧大声维持秩序。

毕竟赵天承等人是在高处来的,灾民们全都看到了他们的身影。

有王老夫子等人维持秩序,再加上近段时间赵天承和沈芸灵所做的事情十分得灾民们的认同。很快的,灾民们就安静了下来,全都看向站在了县衙围墙上,居高临下看着众人的赵天承。

“滨县的百姓们,本王知道你们对于滨县的河堤有疑问,而且还有人听到了一些流言,说是已故知县赵子清贪墨了修河公款,将好的建筑材料替换成了废料。

不过你们可以派几人位代表到县衙来提问,也可以去找本王,如今这样围堵县衙聚众闹事,十分的不可取。”

赵天承并不想转弯抹角的说话,在围墙上站定之后,他便用内力放大自己的声音,开门见山的直接说事情。

“本王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赵子清赵知县并未参与贪墨修河公款一事。河堤的建筑材料被更换,赵知县之前也是不清楚的。

而后赵知县有所怀疑,便展开调查,想要查出是何人贪墨了修河公款,并以次充好修建河堤。但是可惜,赵知县的调查被人发现了,他们一家人也正是因为此,遭到了打击报复,满门被害。”

随着赵天承出声,灾民们全都认真的听他说话,此时听闻赵子清满门,竟是因为他想要替滨县的百姓找出贪墨修河公款的人而被害的,所有人都沉默了。

“大家若是不信,本王这里有皇上颁布的圣旨,正是捉拿贪墨公款案件的主使者工部侍郎铁图的旨意。赵知县一家人,也正是铁图派人暗害的。

这份圣旨,大家可以传看,不识字的可以请王老夫子等人帮着读一下内容。”

怕灾民们不会相信自己的一面之词,赵天承将圣旨从怀中取出,让曲卫铭将之递给了下方的王老夫子。

王老夫子恭敬的双手接过圣旨,立刻认出书写圣旨的布料正是上好的贡品明黄锦缎。

只要是南华国的读书人,没有人不知道书写圣旨的明黄锦缎是特制贡品,内含数根金丝,十分好辨认。

随后他展开圣旨,最先入目的就是锦缎上那最显眼的,朱红色的玉玺印章。

辨识圣旨锦缎、玉玺印章,都是南华国读书人需要学基础的知识,只是看几眼,王老先生便认出这圣旨是真的。

他朝着左右学生点点头,“这圣旨确实是真的。”

倒不是他不信任赵天承,而是需要以认真的态度,让灾民们放心。

随着王老夫子的学生将检查结果向人群传递,所有人都知道,此时捧在王老夫子手上的圣旨,是真的。

灾民们都是普通百姓,一辈子也没见过真实的圣旨,此时不由得全都伸长了脖子,只为一睹圣旨真容。

“你啊,早叫你平时多动动脑子!”

江县丞鄙夷的摇摇头,略带得色的捻了捻下颚处细长的胡须。

“百姓们都很愚蠢,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听到、看到的东西,我若不让人暗中将赵子清推出来,那百姓要是问是谁将这些假材料接收的,又让人修筑进河堤中的,那咱们怎么来回答?

这种事情,难道不是身为滨县知县的赵子清,更适合当挡箭牌的吗!况且他已经死了,死无对证的。就算之后皇上惩治了铁图等人,这些愚蠢的百姓也不一定会去关注这些事情的。”

听了江县丞的话,东大成豁然开朗,“还是大人您想的周到,小的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

他之前还真的就没想过该如何向百姓解释河堤建筑材料有问题这件事情,此时听了江县丞的话,更是深觉自己早早的抱上江县丞的大腿,实在是明智之举。

有了江县丞的讲解,东大成也不紧张了,椅子也坐得稳了,给自己倒了一盏茶水,一口喝尽。之前他很担心躁动的灾民们会冲进县衙,因此急出了一身的冷汗,早就赶到口渴了。

在他想来,他们这边算上衙役、捕快,满打满算百十号人。而外面的灾民却有数万人,这要是冲击起县衙大门,还不是轻松的事情。好在江县丞的话令他茅塞顿开,终于将提着的心放了下来。

而后东大成夸赞江县丞的话源源不绝说出,哄得江县丞红光满面。两人不再理会吵闹的县衙之外,专心喝茶、聊天。

当赵天承赶到县衙的时候,就看到这边已经围了黑压压的一片人。

“王爷,这人也太多了,您真的要过去吗?”

面对着至少数千的灾民,就连曲卫铭都忍不住咽了口口水。

赵天承观察了一下四周,发现县衙额大门紧闭,根本没人出来安抚灾民们。不过好在灾民们还算克制,并未直接冲击县衙大门,这可能与站在灾民最前方的那些人有关系。

他的眼神很好,已经认出最前方的人,应该是王老夫子和他的学生们。

看来正是王老夫子等人在维持秩序,否则这些灾民们一直得不到县衙的回应,恐怕早就已经开始冲击县衙大门了。

“从上面过去,直接站到县衙的院墙上。”

现在灾民人数太多,早就将县衙周边围的水泄不通,因此赵天承只能准备依靠轻功,从一旁的房屋屋顶上一路借力跑过去了。

曲卫铭点点头,好在他带出来的护卫武功都不错,跃上屋顶,借力在屋顶上奔走都不是难事。

赵天承带头,一众人飞身上了一旁的屋顶,借力朝着县衙高大的院墙而去。

“老师,是誉王爷来了!”

在王老夫子还在努力劝说灾民们离开,不要围堵县衙的时候,他的一名学生一抬头,正好看到了从远处房屋上飞跃而来的赵天承,不由得激动地拉住了王老夫子的手臂。

他们已经在这里劝说灾民们冷静,不要冲击县衙,劝说了半天了。

虽说灾民们还算听话的没有冲击县衙,可是却一点也没有要离开的样子。反而大有江县丞等人不出来解释清楚,大家就绝不会离开的架势、“大家冷静,你们看,誉王殿下来了!大家快安静!”

王老夫子抬头,就看到了急速而来的赵天承等人,虽然惊讶于他们居然是从房顶飞跃而来的,可是他也安心不少,赶紧大声维持秩序。

毕竟赵天承等人是在高处来的,灾民们全都看到了他们的身影。

有王老夫子等人维持秩序,再加上近段时间赵天承和沈芸灵所做的事情十分得灾民们的认同。很快的,灾民们就安静了下来,全都看向站在了县衙围墙上,居高临下看着众人的赵天承。

“滨县的百姓们,本王知道你们对于滨县的河堤有疑问,而且还有人听到了一些流言,说是已故知县赵子清贪墨了修河公款,将好的建筑材料替换成了废料。

不过你们可以派几人位代表到县衙来提问,也可以去找本王,如今这样围堵县衙聚众闹事,十分的不可取。”

赵天承并不想转弯抹角的说话,在围墙上站定之后,他便用内力放大自己的声音,开门见山的直接说事情。

“本王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赵子清赵知县并未参与贪墨修河公款一事。河堤的建筑材料被更换,赵知县之前也是不清楚的。

而后赵知县有所怀疑,便展开调查,想要查出是何人贪墨了修河公款,并以次充好修建河堤。但是可惜,赵知县的调查被人发现了,他们一家人也正是因为此,遭到了打击报复,满门被害。”

随着赵天承出声,灾民们全都认真的听他说话,此时听闻赵子清满门,竟是因为他想要替滨县的百姓找出贪墨修河公款的人而被害的,所有人都沉默了。

“大家若是不信,本王这里有皇上颁布的圣旨,正是捉拿贪墨公款案件的主使者工部侍郎铁图的旨意。赵知县一家人,也正是铁图派人暗害的。

这份圣旨,大家可以传看,不识字的可以请王老夫子等人帮着读一下内容。”

怕灾民们不会相信自己的一面之词,赵天承将圣旨从怀中取出,让曲卫铭将之递给了下方的王老夫子。

王老夫子恭敬的双手接过圣旨,立刻认出书写圣旨的布料正是上好的贡品明黄锦缎。

只要是南华国的读书人,没有人不知道书写圣旨的明黄锦缎是特制贡品,内含数根金丝,十分好辨认。

随后他展开圣旨,最先入目的就是锦缎上那最显眼的,朱红色的玉玺印章。

辨识圣旨锦缎、玉玺印章,都是南华国读书人需要学基础的知识,只是看几眼,王老先生便认出这圣旨是真的。

他朝着左右学生点点头,“这圣旨确实是真的。”

倒不是他不信任赵天承,而是需要以认真的态度,让灾民们放心。

随着王老夫子的学生将检查结果向人群传递,所有人都知道,此时捧在王老夫子手上的圣旨,是真的。

灾民们都是普通百姓,一辈子也没见过真实的圣旨,此时不由得全都伸长了脖子,只为一睹圣旨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