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二章 巧遇(1/2)
有人说,这画饼充饥的把戏哪个官老爷不会啊!的确,很多官老爷们都会这么做。不过,有的人做的好,有的人做的不好,火候不好把握,饼画得太大了的话,难以让人信服;画的太小了的话,对人的吸引力又不够。所以啊,这个饼得画好,还得画得像,大小正好才是最好的。
记住关键词不能把下属一下子喂得太饱了,撑坏了肚子可就不听使唤了。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目的是什么?别提什么奉献!那都是闲扯。面对突发事件伸出援助之手,那是人之善良的本性,也是强者救护弱者的天然属性使然,除非是真正混账之人。除此之外,置身于社会当中,人追求的无非就是“名、利”二字。
有人说了,除了“名利”追求的还有“权利”!那不是废话嘛!名和利怎么才能更好地获得啊?还不是离不开“权”嘛!
“升官发财”这个说法怎么来的,升官了,财还远吗?升官发财不仅仅是代表了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附带着还会带来的是无尽的荣华富贵的享受,“官瘾”是怎么回事知道吧,特么的,只要是一个人一旦有了官瘾,戒都戒不掉。
当你面对的是,亲朋好友的恭维;面对的是,下属的拍马溜须;面对的是妙龄女郎的……。总之,你能借的掉?!反正是,咱家做梦都想这些,可不想戒掉什么!哈哈哈……
所以啊,给下属适当的来个“画饼充饥”的把戏,还是很有必要的。
特别是当前的曹文诏,他更需要如此,也只有如此,这帮子“莽汉”们才有可能紧紧地围绕在自己的身边,为了一个“升官发财”的梦想,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怎么着都会想着怎样才能把这支即将组建而成的“汉蒙军团”带好。
再说奏报的事,曹文诏发给皇上的那份奏报,第二天就摆到了崇祯的面前。当崇祯帝看到这份奏报的之后,也是一愣,他没有想到的是,曹文诏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征召到这么多的“优良”兵员。原以为,现在山西的日子不好过,除了蓄水工程、田地开荒,还有逃荒在外的人,曹文诏去招募有草原行走经验的兵员将是很困难的事呢!崇祯倒是把曹文诏老家在大同这事给忽略掉了,现在想来,看来曹文诏的家族在这其中也没有少出力。
看着曹文诏的这份奏章,崇祯帝毫不犹豫的挥笔就写下了一个朱红的“准”字。那叫一个龙飞凤舞、苍劲有力!
“承恩,这份折子加急送往大同曹文诏处。另,命兵部备足3000兵马所需装备,命户部给曹文诏部备足粮饷,即刻送往大同曹文诏处,不得有误!杨嗣昌也该启程了,他在信王学府的这些时日还好吧。”崇祯接连下了几道政令,又忽的想到了在信王学府“进修”的杨嗣昌。
“回皇上的话,杨嗣昌的学习尽头还真的挺足,不过有一些观点他好像还不大认同,不过对于这忠君爱国、体恤百姓,以及皇上派政宣员进驻中下层部队的做法,也由开始的不理解变得是认同起来了。现在他倒是不再认为,那些“丘八”们不值得太过重视了,他也认识到给中下层军官、部卒做思想动员的必要性了。”王承恩参与了很多期的政宣员的培训工作,说起话来也是一套一套的。
“那就好,杨嗣昌就带这一期学成的30名政宣员,随队去大同吧。你来安排就是,你也要把握好自己的分寸,别让人觉得你有逾越之嫌。”崇祯最后还是告诫了一下王承恩,别被权利蒙住了眼。
“下臣知道该怎么做,请皇上放心。”王承恩做事本就是个很有分寸的人,头脑始终非常清晰。
只是这个称呼是怎么回事儿?“下臣”?估计是,王承恩感觉在皇上面前自称“微臣”的时候,老感觉别扭,也就慢慢的、在不自觉间,把在皇帝面前对自己的称呼,由“微臣”改称“下臣”了!
“记着,告诉孙承宗孙大人,这3000套骑兵装备容不得半点马虎,要严加筛查,必须保质保量的向曹文诏部供给。现在,人家后金牛禄们可都是披双层甲啊,弄的我们的火铳都没有多大的效果了,实在不行,我们的这3000骑兵也来个双层甲?算了,还是余下再说吧。也不知道现在枪管的材料炼制的怎么样了,还有那燧发枪,也该差不多了吧?”崇祯帝对军备质量的问题还是很关心的。
“下臣记下了,回头就去给孙承宗孙大人打声招呼去。”王承恩点头表示,此事已经谨记在心了。
从京师到大同也就四百来公里的样子,快马加鞭的话顶天一天多两天不到的时间就可以赶到。
曹文诏给大伙放的假是5天,有这5天的时间足够大家“生离死别”的了。
第四天的晌午,曹文诏就收到了皇上的批复。看着奏章上那朱红色的“准”字,曹文诏内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皇上英明,文昭定不负你!
离着假期还有一天半的时间,心情大好的曹文诏,也给自己手下的一干“将领”放了个假“皇上已经恩准了本将的请求,今后,这三千青壮,可都是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正文 第七十二章 巧遇(2/2)
们的大头兵了。这段时间以来,诸位也辛苦了,今天本将高兴,今明两天给诸位放假,都好好地在这大同城里放松放松。不过,咱可是有言在先,现在可以开怀畅饮,待假期结束,兵营之内可就要禁酒了。散了吧,切记,不可扰民啊!带上30名亲随一块去吧。”
看着众人一窝蜂的一哄而散,曹文诏也带着自己的弟弟和侄子还有20名亲随一块,往城内走去,他也想好好的放松一下自己那绷紧的神经。虽说这大同城是自己的老家,可毕竟也是离家多年了,回来了,也要多走走、多看看,借此机会,也能再体验一把、寻找寻找,那些快要遗忘的少年时代的记忆。
曹文诏是少小离家,有过一个夫人,难产没挺过来,又因常年与后金鞑子作战,自那以后也就没再张罗,至今还是单身一人。所以啊,也就没有放假要回家的念想了,这几天倒是和父母天天在一块,借着放假的机会还是想出去潇洒一番。
曹文耀理所当然的充当起了向导,兴奋地给自己的大哥介绍起了城内的景象来什么这里的就加什么饭菜可口;那里的商家是前几日新开张的;还有那边,就那个在城东,有家说书唱戏的大茶楼那是每天的都爆满,还有不少蒙古藏原来的汉子在那里歇脚呢。
背着双手,那颗大脑袋随着那一双左顾右盼的大眼珠子,左右来回的转个不停的曹文诏,正看街道两侧的行人,还有讨价还价的正起劲的买东西的人,还有那些可劲的叫卖的生意人,还有吱吱呀呀拉着小曲的卖唱的或是悠闲自得的“闲杂人等”。真看得起劲呢,这当口,猛地听到曹文耀说什么城东有家茶楼很是火爆,有说书的还有唱戏的,关键是当他听到,那里聚集了不少来自蒙古草原的商贩的时候,脑袋也不转了,心里还不由得一动,大眼珠子也不乱看了。
“文耀,你说城东的那个很火爆的茶楼,聚集了不少蒙古人?不会还有后金的细作混杂在其间吧!”曹文诏看着曹文耀,小声的问道。
前几日,周遇吉可是给他提起过山西八大商家“光荣事迹”的,知道,这些个商贾均在这大同城内设有分店的。多年的军旅生涯,使得他警惕性还是非常高的,所以,曹文诏怀疑,这个地方是不是八大家和后金的细作接头的据点!人越杂的地方,做哪些见不得人的事也就越是安全。
“怎么了大哥,是有很多来自蒙古的人啊,有蒙古人还纯粹就是来玩的,定居在这里的也有不少。有什么问题吗?这都好些年了,一直都这样啊?”曹文耀不知道自己的将军大哥问这句话的意思。
“哦,没什么,走就到那个茶楼去看看。”曹文诏心下有事,还是决定去看看再说。
看着簇拥在自己三人身侧的20名亲随,想了一下“不要跟得这么紧,以免被人误会,散开一些,只要注意警戒就是了,避免引起别人的注意。”
20名亲随应诺一声迅速分散开去,但还是以警戒得的队形散在四周。曹文诏有些不无奈,但也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周全可是他们的职责,就这样吧。
不大一会工夫,一行20几个人就来到了大同城中心大道,城东繁华商贸聚集区的中心地带。顺着曹文耀手指的方向,曹文诏看到了一个高大的楼牌坊,上述几个大字“荷月萱”!站在门外都能听到里面传出的咿咿呀呀的唱腔声。
“走……。”刚说了一个字的曹文诏突然顿住了话头。
大伙光听到曹文诏说了了一个“走”字,就咱在那里不吭声了,不由得纳闷起来走啥啊?是走进去啊?还是离开走啊?
再一看曹文诏,这不看不打紧,这一看啊,倒是把大伙看愣住了,特别是曹文耀三人,咋回事啊?咋回事!你自己看啊!
只见此时的曹文诏,抬着脑袋,半张着嘴吧,一双大眼睛瞪得圆圆的,瞳孔黑油发亮,比平时放大了还几倍,现在正直愣愣的看向别处。
曹氏爷三,顺着曹文诏的眼神看去,哦了个去,啥情况啊,原来是在街道的另一边,正有一个身高1米6多点、一身的蒙古族打扮的年轻的少女,在那里指手画脚的说着什么呢。
只见这个女孩,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那张粉雕玉琢小脸,鹅蛋的脸颊配上头顶金黄色发箍,额前盘缀至眉的绿松石和银饰件结成长穗,垂于耳边显得尤为精巧光彩炫目;身穿一身红色居多的彩色长袍,脚蹬一双小马靴,长袍外套配坎肩,扎腰束的紧紧的,还挎着一柄象牙制成的,随着扭动的腰肢,来回一摆一摆的蒙古小弯刀,显得尤为婀娜。
更重要的是,这个丫头还特别的开朗爱笑,不知道什么事,把她给逗得小脸都笑开了花儿,咯咯的笑个不停,清脆如银铃般的笑声让人听得骨酥如麻,两腮的小酒窝都清晰可见,让人恨不得上去亲上两口。笑了一会儿,又板起小脸小大人似的,一本正经和他身边的汉子说起了话,那小脸不管怎么变化,怎么都显得那么的清纯可爱呢。
怪不得曹文诏都看的呆滞了,就连新婚不久的曹鼎蛟也都看得口水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