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末世黎明 > 正文 第三十三章 别样人生

正文 第三十三章 别样人生

   正文 第三十三章 别样人生(1/2)

太和殿,昨天那一系列让朱由检老怀大慰的任命,就在今天早朝上当庭颁布了。

朝臣没有吵闹、没有谩骂、也没有喷朱由检一脸的吐沫星子。这些事儿,在朱由检同志上一世的中后期或许会有发生,可是绝对不会出现在当下的朝堂之上。

朱由检觉得,现在的朝堂很是“和谐”的,没有自己上一世那般满堂充满着“热血”。他当然很清楚这是什么原因。除了被自己新近提拔的这几个心腹大臣外,这朝堂上站着的大都是“魏党”成员,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以魏忠贤马首是瞻、唯命是从。

早朝后,各新部门与原部门就相关业务和人员进行了移交,过度的很是顺利的,朝会过后就开始各行其责了,倒也显得一派祥和。

帝国这辆巨型战车还是依着惯性缓缓的前进着,并不会因为多了几个能臣干吏就撬动了它的轨迹。

最近的一段日子,朱由检过的还算是惬意,期间他还到各个部门转了几次,可每次他老人家只要一到,就把人家各衙门弄的“乌烟瘴气”的没法安心工作。干脆,咱朱由检就不去了,有事儿直接宣你们老大来见驾。孙承宗、徐光启、毕懋康以及魏公公等人可是没少光顾“尚书房”。

朱由检还办了一件让众大臣不爽的事,特别是那些“年轻少壮”的大臣。啥事让他们不爽?原来,皇帝宣布裁撤“教坊司”,理由那叫一个高大上,说什么“罪不及家人”就这么撤销了,你说朝中这些“少壮派”能爽的了嘛!

表面惬意的朱由检,其实还有一块心病,到现在还困扰着他呢!那就是,上一世被自己干净利索干掉魏忠贤这事。

上一世,魏忠贤之死,可以说是困扰崇祯帝多年的一个心结。这是个让他即纠结、又难以排解的心结,久儿就形成了这根植与心底深深的怨念。

上一世,崇祯帝隐忍了近三个月,与当年十一月一日,认为时机已到的他,就此对魏忠贤及其党羽展开了一系列“清算”运动。魏忠贤也就在崇祯雷霆震怒,当庭公开其罪行,免除其一切职务,并着其去凤阳祖陵做个守陵人后,因得知皇帝还要对自己逮捕、清算,而畏罪自杀的。

清算的很彻底,崇祯帝很后悔。就在帝国快崩溃的时候,悔恨交加的崇祯帝还将魏忠贤重新厚葬。

朱由检已经决定改变这一切,彻底抹除内心深处这困扰自己的“孽债”,心魔不除难以涅槃。

1627年的11月1日,处于小冰河开端的北京天气已经渐冷。

朝堂上众大臣都穿上了较保暖的内衬,朱由检也穿的比较暖和。

此时的朱由检内心非常的激动,心中亦是浮想联翩今日一过,魏忠贤的命运轨迹将得以改变,那么从另一个方面讲,大明帝国的命运经自己的努力或许也能改变!让人非常期待,憧憬无限……。

朝中的大臣和皇帝朱由检,都已经习惯了朝堂之上的不瘟不火氛围。

大臣们也适应了这个,不大喜欢处理大臣们所提交政务、遇事还不着急上火的皇帝。但有时候,这个皇帝还一反常态表现很有主见。就如裁撤、任命兵部尚书、锦衣卫指挥使,还有新增若干新部门的事,真特么的太果断了!

但雄起了一把大帝在这之后呢?皇帝还那个皇帝,表现的还是万事不着急上火的样子。各新任尚书做什么事他也不管,就是孙承宗去九边巡查,他也不过问。

这皇帝当的也忒特么的……。

可是今天,大出众人意料,平日里不瘟不火的大帝,好像吃了什么大力金刚丸似的,突然变得勤政起来。

早朝开篇,大臣照例奏报了一些地方政务、财政、边关防务等问题,可这些大帝好像什么也没听见似的,众臣所奏之事宛若是放了一个不响的响屁那般消与空间。

朱由检略过众臣望向魏忠贤:“这个,魏爱卿,你来说说这赋税问题吧,也让诸位臣工都参详一二。”

朱由检对魏忠贤那是一个“宠信”啊,表情温馨的让魏忠贤的亲信都吃醋这老不死的阉货有什么好的,要不是咱们帮衬,他算个屁啊!可是也无奈啊,内心那是叹息不止。

魏忠贤真没想到,皇帝会如此来哉,恩宠无限呢!赶忙上奏“万岁,老奴现在就把这赋税一事细细奏来……。”

许是得了皇帝的不少提点,魏忠贤所奏之事还算是比较靠谱。

大明在1627年的税收大致2600万石粮,520万银子的样子,较往年有所减少。另今年关中地区多有旱情,粮食多有歉收,百姓生活多有困难,这田赋实在是难以再增加了。当下的大明朝,对田赋的依赖还是很重的,田赋还是占朝廷的税收重头。

或许因朱由检的刻意引导,魏忠贤还真就道出了一些,在以往不会在朝堂明说的现状

朝廷虽然对田赋的依赖较大,但朝廷所收取的这点份额,较老百姓所承担总得份额来说就不算大了。真正的大头哪儿去了?说来可恶,大头却是被各地的地主豪绅征收走了。朝廷是30税15;可是这地主豪绅就太随意了,什么“淋尖”、“踢斛”变相的加租,往往弄得百姓食不果腹、家破人亡,导致百姓大多逃亡成了流民。

听到这话,朱由检大脑清晰了起来,他记得,上一世的崇祯3至4年,因辽东军饷开支倍增,朝堂无力应付,“被逼”开始加征税赋后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正文 第三十三章 别样人生(2/2)

情形,在没加征之前的税收还算正常,可是加征之后反倒是收的少了很多。究其原因,朝廷加一、特么的地主豪绅就敢加二,百姓负担不起了,干了白干谁还干,跑吧,流民忽的就多了起来,“起义”不断。

另外还有一大头在哪里?每年都会有不少新的获得“功名”的读书人,更别说朝廷官员了,这些人都不用交税和杂役的,所以朝廷的田赋会越来越少,但是地主为了不减少损失,他会把这部分转嫁到那些还在交税的农民身上。贪得无厌、可恶至极。

除了这些,还有更操蛋的。什么呢?军屯!军屯就是军队也种地,分摊给一部分不打仗的士卒土地,种了地收种粒,养活另外所谓的能战之兵,反正都是一个卫所的;看似合理,可是后来问题很严重。怎么呢?这操蛋就操蛋在老百姓的税收的标准很低,军屯田的征收却不低,一样是种地的,军队的丘八给的地不光是下等的,有的还是自己去开荒开出来的。但是收的税却要比老百姓多五六倍。更操蛋的是,这种日子还不是只过一辈子,太祖定的是世军制,就是儿子孙子,子孙代代都得如此。开始还好啊,没觉得啥,架不住上边越来越贪啊,还世代永不得翻身,哭都没地方哭去。那怎么办还是跑呗,到哪儿过日子不是过,到哪儿种地不是种。

因此,军屯出现了大量的逃兵,恶性循环,然后,军屯田就没多少人种了,军屯种粒就收不上来军队的供给就不够用了。尤其是边关的军队,那怎么解决呢?解决的办法是开中法。什么意思?那就是让商人买米供应边关军需。买完了还不给你钱,用什么换呢?给盐引。又是恶性循环。盐这玩意,本来就只有官府才能经营的东西,不允许私人卖,几朝几代下来一直都是。可是到了明末,这制度就基本崩溃了,商人有了这个盐引,明代的商人就可以去官府指定的盐场买盐,然后出售,合法经营。以至于还有后来的“占窝”,更加混乱不堪,导致了现在朝廷不拨粮秣就没法运转的局面。太祖朱元璋死不瞑目,不肖子孙啊!

还要重点说明的一项税收商税。

明朝的农税大概占75,盐税大概占10,剩下的皇庄收入乱七八糟的大概占5,商税只占10左右。并且到后期这商税基本就收不上来了,原因很多因为,秀才啊、官老爷啊、太监啊都不用交税,所以商人就拉上几个这样的人做幌子不交税,哪怕是“过路费”也要挂上官府、太监或者某某秀才、举人等等进行逃税。

明朝的商业税收少,而且从不调整,其实明朝的商税极其不合理。太祖朱元璋毕竟是农民出身,因为不太精通其实就是不懂商业,把商税定在30分之1,加之那些精明的、逐利的商人和士大夫阶层勾结,偷税漏税大钻空子简直富得流油。明朝就是一个“国穷民富”典型的。国家穷的一年几百万两银子的收入,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民间的百万、千万富翁比比皆是,仅一个小小的扬州城,就不知道有多少百万富翁。《明史·盐政议》指出,“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民间百万富翁比比皆是,花天酒地,极尽奢侈之能事。满清政府扬州十日怎么来的,看着这么富眼红呗。(在这里要还要强调一件事,有些yy说朱明后人到了后期达到100多万人吃垮了国家,这些人就是猪。以满鞑子的开始的六十万人为基数,到后期也才从六十万发展到六百万。何况满清政府还鼓励满人生孩子,生多少一生不用劳动,满清政府包干养活吃香的,喝辣的。怎么没听人说吃死了国家,傻冒的可爱。朱元璋一家再能生,怎么可能增加到一百多万?何况,朱家子孙在大明朝还受诸多的限制。要说真吃死了国家,那只能说明国家的收入太少、太穷了。现在富人10万一个包包没人说啥,穷人买个麦当劳那种垃圾食品还心疼。哎!)这魏忠贤把主要的事项,在大帝事先的沟通下,总结的还算清晰。朝中众大臣被折服了,他们没想到魏老太监如此厉害,不由得对他高看了一眼。

看着时机成熟了,朱由检随即高调宣布“魏爱卿辛苦了,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查的困扰帝国税赋问题症结所在,真是劳苦功高。症结已找到那么就该想办法整改了,朕,相信魏公公的能力和这份为君分忧的忠心。”

魏忠贤内心那个高兴啊,满面红光赶忙跪谢“此乃老奴分内之事,万岁无需如此赞誉,折煞老奴了。”

看着兴奋不已的魏忠贤,大帝又加了一把火“王承恩,宣旨吧!”

咋回事?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提督宝和三殿太监魏忠贤,忠于皇室,先是悉心侍奉先帝与床前,今又躬身事物,弁通学术,吏事精明,富有智能,善于谋划。朕,特旨着魏忠贤总理天下税赋整改,任税改总理大臣一职。钦此!”王承恩宣完,冲魏忠贤道“魏公公接旨吧。”

怎么没说几品啊,还说个啥,他魏忠贤可早就是超品了,你让朱由检怎么给他加,不把他的脑袋摘掉就不错了,还加品!

现在的魏忠贤,真的是感到老天爷在眷顾自己了。本以为天启皇帝去了,新皇帝要找自己麻烦,干掉自己“以谢天下”的。哪成想,一块馅饼就是这么砸在头上了“老奴魏忠贤,恭谢圣恩,谢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魏忠贤这回真是激动的哭了,是的,激动的泪流满面、抹泪不止咱也为太监争光了,名垂青史应不在话下了吧,三宝大哥哎,对不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