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末世黎明 > 正文 第246章 君臣决议

正文 第246章 君臣决议

   正文 第246章 君臣决议(1/2)

崇祯帝、孙承宗君臣二人盯着沙盘暗自推演着呢,恰巧此时内阁首辅、农事部堂两位大臣却联袂而来了。

“哎呦,王阁老、徐部堂来啦,二位大人可好啊?皇上这会儿在内堂正和孙大人推演沙盘呢,还请两位大人稍等片刻,容在前去禀报。”远见王永光和徐光启联袂而来,王承恩忙面带喜色的迎了出去,虽然知道他们此来定是有政务向皇上奏报,但还是客气的伸手将他们拦了下来。

快步来到内堂,王承恩还没开口说话呢,崇祯的声音却传了出来“大伴,王阁老来了?”

“回皇爷的话,是王阁老来了,徐部堂也来了。”王承恩忙回禀道,想来他们刚才在殿门外的对话是被皇上听到了。

“哦,徐阁老也来了?快请他们进来。先生,我们去见见他俩,不知何事竟让他二人一块来了。”得到确认,皇上的声音又传了出来。

“是,皇上。”这是孙承宗的声音。

待王永光、徐光启二人走进大殿,崇祯帝已和孙承宗分座静候他们了。

“臣,王永光,臣,徐光启,拜见皇上。”看见皇帝坐在龙椅之上,忙近前几步躬身参拜。

“唉,免礼,免礼,赐座。”春风满面,崇祯右手轻抬示意二人落座。

给皇上行完礼,王永光、徐光启二人又转向孙承宗,拱手道“孙大人,在下有礼了。”

孙承宗早已站起身来,自己虽说是帝师,可这二人除了资历,其地位也不比自己低,可不能失了礼数,也是站起身来同样拱手还礼“王阁老、徐部堂,有礼了,有礼了。”

“王阁老、徐部堂,二位公务繁忙,今日联袂而来可有何要事?”待二人坐定,崇祯便开口询问。

王永光、徐光启对视了一眼,似有灵犀般,王永光率先上前一步手捧奏折,奏报道“启奏陛下,臣今日前来确有要事禀报。”

“奏来。”崇祯微微额首,抬手接过奏折打开来看。

“皇上,综合各地传来的消息,再综合我们自己掌握的情报来看,王爷们汇集到朝廷手中的土地还算顺利,但从地方豪绅手中收缴土地却难度不小,难有寸进。还有,嗯,还有……。”说道最后,王永光好像有些难以出口。

崇祯放下奏折,抬起头来看着王永光问道“还有什么?说来无妨。”

坐在一旁的徐光启也偷眼看了王永光,他好像明白王永光为何难以启口的原因所在。

“皇上,还有就是,就是官员们的土地移交也不顺畅,不少人私底下反应,朝廷给的俸禄看似大幅度的提高了,但若是将土地收回的话,用度恐怕还是不够。”这句话,王永光是用很低的声音说出来的。

“哦?怎么说?”崇祯往前探了探身子,就这么面带微笑看着王永光。

“皇上,哪个官员府衙里没有几个长随,没有个出谋划策的师爷?还有一家老小生活用度绝非小数,这么算下来……。”在皇上那透人心髓目光的注视下,王永光的声音越来越低。

“哎呀,师爷,长随,一家老小……?”崇祯背靠龙椅仰面朝天,嘴里喃喃着。

一时间大殿里静悄悄的鸦雀无声,内侍官们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喘。崇祯喃喃了几句,又坐起身子盯着王永光道“内阁之首要,就是协助朝廷处理政务,贯彻、协调、执行朝廷既定的各项施政方略。朕不是讲过嘛,国之大政要由朕、内阁、各部衙门协商拟定。未形成决议之前,有不同意见没关系,朝堂之上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好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朝政更加清明完善。但万万牢记,王阁老要把朕的忠告记牢,也要传达各部衙门朕绝不容忍私下里讽议、妄议朝政,诋毁朝臣,违者当视为藐视皇权,重责之!还有,朕非常清楚,朝堂朋党不可绝,但朕倒觉得,党争不可怕,可怕的是朋党各为私利与各自的利益集团相互勾结,不顾国之大计而相互恶意攻伐,行无谓的争端消耗国力。其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正文 第246章 君臣决议(2/2)

意见相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可怕的是朋党为党争而党争,为一己私利,油盐不进而固执己见、顽固不化!朕再次言明,凡朝政,朝议一旦陷入僵局而争执不休,那就不要议了,朕将一言而定。朝堂决议一旦形成,朝野上下务必通力合作贯彻执行,此时若再有乱生事端,撒泼谩骂、相互指责、私下诋毁者,将以乱政惩处!”

“臣附议,臣等附议。”王永光被崇祯严厉的言词所震慑,忙躬身附议,徐光启、孙承宗也忙起身连道附议。

崇祯扫视了他们一眼“朕提议朝廷官员长随、师爷也编载入册吧,待遇同衙门差役。明年入秋之前,土地丈量,分田到户之任务,务必完成!执行不力,后果自负!”

王永光稍稍松了一口气,自己总算是有些交代了“臣记下了。”

“再说了,土地收归国有只是形式,该种田的还可继续种田,符合规定的土地不还是你自己的,只不过是没了买卖权而已,除非自己不愿耕种。至于赋税,这本就应该的,朝廷难道不需用度调配?种田凭什么不交赋税?你的安危是谁给你的保障?大明军卒不用吃饭穿衣?铠甲军械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不需金银去购置?故此,既受朝廷庇佑当然就得缴纳赋税,商务亦然,任谁都没有特权不交赋税,朕也不行,君不见各地王爷们的土地不都已上缴?朕的皇庄也在缴纳赋税?”崇祯好似感慨颇多。

大殿里几人皆不能言,崇祯又对他们言道“先生,回去和陈子龙斟酌下,朕说的这些定要天下臣民明白,要在报纸宣传上大做文章,再配合政宣员把这些理念灌输给天下臣民。对那些异想天开、好逸恶劳、贪得无厌之徒,要形成一种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态势。”

“老臣遵旨。”孙承宗忙起身应诺。

“王阁老率领内阁诸大臣也要在官面上形成一种姿态,旗帜鲜明的站到朝廷决策的立场上来。诸位包括所有朝臣,都均要好好深刻反省,好好想想朕之言可对否,要扪心自问好生思量,决不能明知对故说不对,明知不为而刻意为之。内阁要下一道内阁令凡有品阶之官员,以一月为期,均应向内阁递交一份领悟朝廷大政之总结,三品及以上官员转由朕阅,三品一下官员之总结由内阁评判。总结递交截止时间,就以驿站收缴印记时间为准,逾期不交者,无论何人皆立即罢免,永不录用!”

“臣遵旨。”王永光忙躬身领命。

“徐部堂,此来你有何事?”眼见王永光没了言语,想来他也没其他事情需要奏报了,崇祯便转头问向徐光启。

“哦,皇上,臣刚才被您的言语所震撼,差点将此来目的给忘却。臣只想说,皇上圣明。”徐光启看来也不是个书呆子科学家啊。

“呵呵,什么圣明不圣明的,朕还不是为了天下苍生都有口饭吃嘛。”崇祯轻笑摇头,嘴上虽这么说,其实心里还是蛮畅快的。

“皇上,新农物推广还算顺利,今年已在北直隶全境、山东大部地区推广开来,但山、陕两地连年动乱效果不佳。还有一事,汤若望、利玛窦他们招募的学者有三十几位,他们身具各业专长,大部分作为教谕已在科学院任职授课,但还是十几位只愿在科学院做研究,不愿授课,这如何是好?”徐光启同样的呈上奏折,奏报道。

“哦,无妨,愿做研究又愿授课者,可以组建教谕组,教授书籍可由他们撰写供给、存档,所需饷银从优;愿做研究学问者,可以组建学术组,但所有研究成果必须形成文字记录在案,文字记录务必抄写整理收录,严加保管。研究所需费用不得短缺。另,朕决议即日起,军械局、大明科学院、匠作司合并一部,成立科研院,徐光启出任科研院尚书令,农事部尚书令由陈子龙接任,新作物推广陈子龙功不可没。”

“臣遵旨!”徐光启大喜,忙躬身领命,这些在以前可都是被人视为旁门左道之事的,皇上英明呢,再说自己的学生备受皇上重视,他这个做老师的也为之骄傲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