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0章 备战、弹劾(1/2)
当洪承畴接到圣旨的时候,已经是三天以后的事了。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洪承畴接下圣旨的第二天,就派出了信使,传信给陕西巡抚马懋才,要这位巡抚大人筹备大军开拔剿匪的粮草事宜。以便自己的大军开进陕西剿匪时,有充足的粮草供给。
马懋才哪敢怠慢呢?倒不是说他害怕洪承畴,这会儿,洪承畴的官衔还没他高呢。而是皇帝陛下也给他发来手谕了,告诫他,除了尽守土之责外,还要不遗余力的协助洪承畴剿匪,尽最大可能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也就是准备好充足的钱粮了。
马懋才还能找谁筹粮啊,现在整个陕西除了闹旱灾,就是闹民乱的。马巡抚也只好拉下脸来,向各地大户地主、士绅豪强、大富巨商们伸手了。不给?那好啊,没看到被乱民打下的几个城堡里面的种种惨状吗?
其实,崇祯不光是给马懋才发去了手谕,还有山西巡抚、河南巡抚那边都下达了手谕。不光这,崇祯还给散于各地的王爷们也发去了手谕,要他们多多体察民情、体恤朝廷,在帝国面临困境的时候,要他们伸出援手,解大明于危难。
给王爷们的手谕是发了,但是崇祯不抱任何奢望。这些被圈禁在各大城池内的王爷们,心态早就变坏了,也别指望他们能考虑的太长远。
洪承畴得到周边几个巡抚大人们全力配的答复后,立马就开始集结部队,整队操练。另外,洪承畴还向爆发民乱的地区派出了大量的细作,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嘛。虽说,现在的农民军还不被洪承畴所重视,别说洪承畴了,就是大明王朝上下,除了崇祯外,没有一个能重视这些反民的。这几年的反民多了去了,有几个成气候的?
也不得不说,现在能让洪承畴抱着认真对待的心态来准备应对这些农民军,已经是非常难得了。虽然此时的农民军,已经攻陷清水堡、黄甫堡,并杀散官兵军千余人。但,一向为人处事小心谨慎的洪承畴,对这些反民还真是看不上眼。
其实,洪承畴还是深谙兵法之道的。年少时他就学习用功,博览群书,熟读兵法,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早就根植到他的脑海之中了。洪启胤曾有评语“家驹千里,国石万钧”,说的就是他。
洪承畴的对付农民军的策略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也不再赘述。问题是,这个年龄才三十五岁的年轻将领,他就是再有学问,但他毕竟为带兵打过仗啊?他能担起这剿匪大业吗?他有这个能力吗?不少大臣确实有这个疑虑。
不过,崇祯还是相信他洪承畴是足以胜任的!估计整个大明,除了崇祯外,不会再有第二个人对洪承畴有信心了,当然,洪承畴自己除外,他现在正豪气万丈的,想着如何一展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远大抱负呢!
至于洪承畴用兵的能力,这在《崇祯实录》卷五中就由阐述崇祯五年正月癸卯。“洪承畴从鄜州间道驰至庆阳,曹文诏以临洮兵二千至宁夏,总兵贺虎臣兵亦至,会于西澳,各夹击贼,大小十余战,追奔数十里,伤坠无算,而宁塞之寇尽矣”、“时以西澳之捷,为用兵来第一”。
洪承畴所拥有的调动各方资源的能力、能实现如此严密部署,在此无不体现的淋淋尽致。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当崇祯听闻王嘉胤起兵造反的时候,他首先想倒不是洪承畴,而是曹文诏。崇祯还考虑过,的是否把曹文诏调回来征讨王嘉胤的。因为在崇祯看来,曹文诏就是他王嘉胤的克星!
或许是每个人的战术上的差异,当年,在曹文诏没有被调入关剿匪的之前,洪承畴还被王嘉胤给打败过呢。自崇祯三年七月,曹文诏被调入关剿匪始至崇祯四年四月,王嘉胤就被曹文诏很快的剿灭了。
当时,王嘉胤可是手握三万大军,而曹文诏呢,他率领的也仅仅是千余名的辽东军。两军对阵时,王嘉胤依仗着自己兵多将广,率部大举进攻,而曹文诏呢,他并不力敌,却是率兵迅速后撤;打又打不着,追又不敢太过深入,王嘉胤部只好后撤,以防中伏,可曹文诏很会抓战机,一看王嘉王嘉胤后撤,就立马率兵紧随进攻。这样的打法,王嘉胤哪里见过?极为不适,加上辽东军战力强悍,把大多数为刚扔掉锄头的农民军打的连连败退。在四月份的这次战斗中,五天五战,他王嘉胤连败了五阵。心下惊慌的王嘉胤不敢再战了,准备钻山林逃窜多开曹文诏这个煞星。正当王嘉胤发愁之际,他的妻弟张立位来投,王嘉胤以为来了帮手,盛情款待。可王嘉胤他哪里知道,这个王立位其实正是曹文诏的手下,他是被曹文诏派来刺杀他的。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正文 第130章 备战、弹劾(2/2)
后,趁着夜色,张立位悄悄潜入了王嘉胤的房间,将自己的这个反贼姐夫杀死了。王嘉胤一死,他的义军大乱四散奔逃,很快就曹文诏击败剿灭了。
但是,崇祯之所以最终不召曹文诏回援,还是考虑到稳定蒙古大草原的重要性的。再加上,崇祯现在也意识到,随着大明灾荒的加重,朝廷也无力养活大批饥民。战略上,决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招抚为主、剿灭为辅了,否则还是会陷入“已就抚者,纷纷再起”的恶性循环当中去。反倒是洪承畴的这种“以剿为主、以抚为辅”的策略来得好。不过,对于这些乱民的处置措施,崇祯现在倒是有了一个较之以往大不相同的想法,那就是“流放式移民”!这个星球上的空地多了去了。估计,也就洪承畴这种铁腕式的人物,才能帮着自己来实现。
战争机器的按钮,在王嘉胤的引动下,被大明皇帝崇祯陛下狠狠地按了下去,再想刹车可就万难了。
设在平阳府的北大营,车水马龙往不息,声声呐喊震天啸。
进的军营,就会被这铠甲摩擦发出的吱吱声、刀碰盾击声、军阵的士卒呐喊声给震得不轻。
只见大军被分作好几个方阵,骑兵军阵演练冲锋掩杀、马步骑射、还和步兵一道演练步马兵配合的战法;弩弓、长弓手,则是不断地反复练习着开弓射箭;步兵主要练习三人配合的战法、整体进退的阵法,还要不断的强化依着号令进退的操演;火枪、火炮手,主要练习装填火药的速度,枪炮的检查、保养,以防有可能炸膛的火枪流入军营。至于对火枪手准确性的要求嘛,暂且没有,对这些火枪手,洪承畴再三强调,主要听从命令,开火要步调一致。
忘了介绍了,崇祯为何非要把北大营设在这个平阳府呢?
诸位,可别小看了这个平阳府。平阳府在当时,不光是山西省三大府之一,另二为太原、大同,包括山西省整个西南部。切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就说临汾东界上党、西界黄河、南界汴洛,北界晋阳。襟带河汾,翼守关洛,称为雄胜之地。这里既可以防守,还可以屯兵、养兵,更是便于四面出击。看看他的地图就知道了。南面可以兼顾陕西的西安府、东面可以兼顾洛阳、北边可以兼顾太原。看到了吧,这也是崇祯的高瞻远瞩,当时在这里设北大营的时候,就是防着山西、陕西、河南这一带,万一到了糜烂不可思之时,有大军可堪一用。
洪承畴也不着急,他本就是一个能耐得住性子的人。更何况,崇祯皇帝也说了剿匪大业全赖于彦演,朕概不干涉,汝有便宜行事之权。
有了皇帝“不干涉”的承诺,还给了自己“便宜之权”的特权,那他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先把军队训练好了再说,最起码得有“精兵”的样子才能拉出去打打看,毕竟这些兵马相互间协作的时日不多。
探子的军情报告不断的传来,每天监督大军训练的洪承畴,也在不断地分析着敌情的变化情况,他需要先做个预判,才好布置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方案。
大半个月过去了,洪承畴还没有发兵的意思。这下马懋才坐不住了粮饷也准备好了,我的三千大军也给你了,你倒好,干嘛还不来剿灭叛匪啊?叛匪可是又把府谷县城给打下来了。
皇宫里的崇祯也接到了马懋才的一份弹劾奏章,奏章中,马懋才怒斥洪承畴畏敌不进,致使府谷陷落,他要弹劾洪承畴一个贻误战机、失土之大罪。
为了消除不必要的麻烦,避免以后这个弹劾,那个弹劾得乱象发生,对马懋才的这份弹劾奏章,崇祯没有说的太多,也只是简单地给马懋才回复了一句话“积极筹备,静待战果。”
崇祯他可不想打乱了洪承畴的军事部署,他知道,“名将”也是需要给与时间和空间来成长的。那些以后可以成长为名将的人,你若不给他一个成长的时间、空间的话,那这个“名将”也可能就胎死腹中了。
马懋才等了五天的时间,才等到崇祯皇帝的回复,一看之下他就傻了眼,喃喃道“积极筹备,静待结果?”
师爷在一边大惑不解“大人,皇上的意思是?”
“嗨,别问了。加紧催促那些地主富豪们,要他们再多济些粮草吧。”马懋才显得有些不耐烦了。
崇祯皇帝的意思他倒是看明白了,皇上的意思,就是要自己不要过问洪承何时畴剿匪,还要自己尽快的、主动地,多筹备粮饷。
走出巡抚衙门,马懋才又在亲兵的护卫下,对西安城的防务巡查一番。洪承畴的大军一天不来,他就一天的不放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