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7章 各方反应(1/2)
说起分兵作战这事来,最让黄台吉放心的就是派往朝鲜的那五千精兵了。
至于朝鲜嘛,我大朝鲜做事为什么能这么让主子放心呢?他们自己若是想不明白的话,那别人也就更不知道了。想想当年,也就是作为大明属国那会儿,每每朝贡,光大明的回礼,可就会超出自家贡礼的好几倍了。更别说自己受到欺负的时候,大明还仗义出手教训那些个不长眼的东西,有道是“打狗还得看主人呢”!
而今呢,作为我大金属国的朝鲜,不光没了来自大明那份“豁达”的照顾,而且突然间,朝鲜恍若成了长大了的乖孩子,乖顺的简直是没法形容了。怎么说呢?这么说吧,只要是大金打个喷嚏,朝鲜上下立马就会端着碗沏好的姜汤,送到大汗账下,并且知寒问暖的问候主子怎么了?有没有需要下臣之国来办的。可以说到了要啥给啥,还不图回报的那种,有的必须给,没有的就是掘地三尺,想办法也得给!
这就是差距,一个是天国上邦对属国的大放血,可换来的却是背叛;一个是如豺狼般的无止境的索求,换得的却是恭顺的无以复加的孝敬。哎!天朝上国啊,你也该思考思考这是为什么了。
所以啊,去朝鲜的这一路,只要避免了毛文龙的袭扰,那么就等着大丰收吧!黄台吉那是太放心了。
另一路让黄台吉比较安心的,则是派往辽东的这一路了。
对于大明,现阶段的我大金,绝没有那种要入主中原取而代之的想法,即便是有,也仅仅是悄悄地在心底里发声感慨而已要是我大金也能入住中原那该多好啊。
现阶段也仅仅是趁着大明虚弱之际,占占小便宜罢了。所以,黄台吉给这一路的任务仅仅是牵制、骚扰,逼迫大明不断地在辽东这片死地上放血。
最让黄台吉上心和重视的,却是被派往蒙古大草原的这一路了。
现在,林丹汗还是拥有着近四十万大军的强大实力,黄台吉还是很忌惮他的。
黄太吉认为,当前,大明对自己没有多少威胁,他们早已没了祖辈们那种冲锋陷阵、沙场拼杀的热血和激情,现在剩下的也只有被动防守的能力了。
反倒是林丹汗,对黄台吉造成了不小的压迫感。他认为,林丹汗此人异常勇猛,还常年的亲帅大军南征北讨,加上他还是名义上的蒙古大汗,手下兵员甚广,其实力远非自己可比。
故此,黄台吉就是抱着要消灭这个对自己构成巨大威胁的敌人林丹汗的想法,才连续对其用兵进行强力打击。他要不断地蚕食、削弱对方的实力,以求最终消灭吞并蒙古草原的宏伟愿望。
这也是黄台吉的可怕之处,越是强敌,他越是要去硬拼,一直拼到消灭对方为止。当然,这也是有条件限制的,林丹汗比他强,但是还在他的承受范围。反观大明,虽军士羸弱,但其实力依然是强出了后金太多,已经超出了他黄台吉所能承受的范围,所以黄台吉也就没有要消灭、兼并大明的想法了,有的也只是牵制、和不断地削弱,以便不让其影响到后金吞并林丹汗的大事。
对林丹汗的连续讨伐,还是给黄台吉带了不少的好处的。最起码,对林丹汗起着屏障作用的几大部落,现在都归顺了自己。这些归降的部落,不光增强了后金的实力,还为后金凭空增添了不下五万的大军,同时,还直接削弱了林丹汗的实力,并且使对方直接暴露在后金大军的铁蹄之下。
黄台吉知道,远离自己的卜失兔顺义王部落联盟已经归附大明。还有那个哲别部,不光是归顺了大明、还占领、驻扎在了赵城和卜失兔互为犄角。并且,哲别部族长的女儿还被大明皇太妃收为义女,还赐婚给了驻守大草原的大将曹文诏为妻,你说这气不气人。自己再不抓紧点灭了林丹汗,一旦曹文诏、卜失兔、哲别部成了气候,那自己可就真的不好办了,到那时,别说吞并林丹汗了,就是想在蒙古草原站稳脚那也是难上加难的事了。
现阶段,利用蒙古草原还未大统,政令不一,汗王各自为政的这个特点,趁机不断分化、兼并他们,这也就是黄台吉针对蒙古各部的这一现状,而采取的有针对性战略方针。
当后金的三路大军进行出发前的准备阶段的时候,趁着夜色,沈阳城内悄然飞出几只信鸽,朝着皮岛和山海关方向去毫无声息的远去。
之所以要多放飞几只信鸽,那也是怕半道有损。虽然,现在后金等敌对势力,还不知道大明朝秘密训练的这支信鸽部的事队;更不知道,现在的大明朝对各方敌对势力情报的侦探地加紧程度如何,但也不得不防,信鸽被人作为猎物而截杀、半道迷路或被天敌擒吃的可能。不过也仅仅是担心情报传不出去,倒不担心情报被敌人破译。这可都是用密码编写的,外行人谁能看得懂?想得到?
朝鲜、蒙古的林丹汗以及大明王朝这边,最先做出反应的自然是大明王朝了。
毛文龙得到消息后,先是向京师发出了迅警;继而做出了要各地驻守城池的守军、山林间活动的游击部队、各岛上的驻军等加强防守的部属安排;并且做出了密切监视后金大军主力的动向,以及进入朝鲜的这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正文 第127章 各方反应(2/2)
分大军的动向。
祖大寿和满贵也得到了消息,除了向京师反馈外,他们也做出了相应的部属安排。
首先,祖大寿和满贵这两位总兵官马上组织人手,主要是辽东的老百姓,组织起他们尽快的收割稻谷、小麦。
另外,祖大寿还向锦州、松山、塔山、杏山、大兴堡、大凌河堡、右屯等地,各派出派部分援兵、分配大量的军械粮秣,以做长久的坚城防守的准备。还要在觉华岛上驻守的骑兵部队,做好随时登船袭扰敌人后方的心理准备。总之,祖大寿给个城守备的命令就是严防死守,绝不的出城作战;严密搜查城内混进的奸细,要严防他们趁机骗取城门,传递情报等。
满贵呢,除了收取关外的粮食,他也对长城沿线进行了精心、周密的部署,修缮城墙、增加巡视的兵力、军械的同时,还加强了前屯的防卫工作。
崇祯得到情报时间,倒是晚了满贵一天。在和孙承宗进行了秘密会晤以后,崇祯就给草原上的曹文诏和杨嗣昌发去了迅警,要他们严密关切后金大军的动向的同时,还要杨嗣昌主动地去联系林丹汗,看看他有什么反应;另外,崇祯还及时的给辽东传回了答复表示,对毛文龙、祖大寿、满贵的应对措施,朝廷是认可的。并提醒他们三人,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他们之间还要加强沟通和协调作战;同时,还要求毛文龙密切关注留守在后金腹地,济尔哈朗所率领的后金主力大军的动向。至于整体的军事行动方案,则要严格遵守兵部的指令。
进行军事部署的同时,崇祯还要求孙承宗、陈子龙他们,要在各大报纸上加强宣传,要全天下的臣民发出,“我们该怎么办”的大讨论,主要讨论的内容则是当前,后金起兵犯我辽东,害我辽东百姓。我辽东将士却因北方干旱无米下肚、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还死战贼寇。他们宁死不屈,誓死保卫大明帝国不被侵害的大无畏的精神,值得全天下的臣民学习!边关的将士如斯,那我们这些,被这些悍不畏死的、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将士们的保护,而未受到敌人侵害的大明臣民们,我们该怎么办?!
崇祯再次要求,要把这“我们该怎么办”大讨论的报纸,下发到各地、各行各业,哪怕是青楼也不要落下。
对于崇祯的这个要求,把个孙承宗都听得直咧嘴,无法,照办就是。
林丹汗这边得到的消息有些晚,他得到消息的时候啊,多铎已经带着他的大军和那几个可恨的叛徒部落接上头了。要不是巴林部的一名马夫,看不惯自己的部落投靠后金的举动,悄悄地给林丹汗传来敌军犯境的消息的话,林丹汗这会儿还蒙在鼓里呢。也就是在林丹汗的到消息的当天,大明朝的尚书杨嗣昌就到了。
杨嗣昌来的目的,当然是和林丹汗协商一下,看看对方是否允许卜失兔和大明的联军,进入到他的势力范围来对抗后金一事了。
杨嗣昌此次前来,还是运来了不少的货物,有茶叶、盐巴、糙米(中、上米是不可能给他们的,自己还不够用呢,糙米就不错了。)等物资。
看着杨嗣昌运来交易的这两三百两大货车的货物,林丹汗还是相当满意的。
但是,当杨嗣昌道明,要林丹汗同意,曹文诏率领大军前来助他对抗后金的时候,却被对方断然拒绝了。
“杨尚书,你是不是以为,本汗不是他野蛮后金的对手?哼!以前嘛,本汗是数度败与后金,但那也是本汗大意所致。他后金能有多少兵力!全加起来,也绝对超不过二十万!他敢把这二十万大军派来和本汗决战吗?即便是他敢这样,本汗也不怕,本汗现在手里的兵马你知道有多少吗?哈哈哈,也不怕给你透个底,本汗手下的勇士,可是有着五六十多万(其实能作战的最多四十万不到)呢!你说,我能怕了他黄台吉?切!所以啊,尚书大人,你们的那个什么联军就算了,不必来了。”
再三劝说也没有丝毫的效果,见林丹汗如此固执和傲慢,杨嗣昌也只好作罢。待到货物交换完毕,无奈之下的杨嗣昌,没落的押运着这些交换来的牛羊皮革、金银钱财、以及战马军备,返回联军大营了。哦,当然,这些货物还是要送回关内进行再次交易的,否则怎么赚钱周转啊!
再说朝鲜这头,他们本就迟缓的传信系统,现在基本上是处于半停滞的状态了。当阿济格率领着本部五千人马进入朝鲜境内的时候,这些边城的守军将领才发现是主子前来了。他们除了连忙迎接侍候之外,就是忙不迭的给大王发送“快件”了。
朝鲜国王李宗得知阿济格大军的来意后,除了痛心自己才收罗到手的那些宝物外,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啊,只好下了王令务必依着使者大人意思,交齐粮食、供银,再集结五万名青壮,来负责运送物资至宗主国;另备妙龄美女若干!
其实啊,这五万名青壮也就是去做奴隶、包衣奴、带甲等的,但作为国主的李宗,他可不敢这样说啊,所以他发出的王令仅仅是说,这五万青壮是给主子运送物资的。
不过,至于美女………,嘿嘿,嘿嘿,让咱家想到现在人工美女,要还是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