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一章:晋绥察抗日根据地(四)(1/2)
战争从来都不是什么风花雪月,战争的残酷性早就注定它与鲜血以及死亡离不开!
即使是强如马铮的铁血团,在强敌面前也是一样的,他们虽然一次次挫败了日军的阴谋,让其战略计划落空,但是所部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以至于当日军卷土重来的时候,马铮也不得不改变战略,为长期固守做准备!
军事家蒋百里曾说过,对日作战就是要战,不管大的好不好,只要不和日本人讲和就行。
这一点马铮是非常的认同的,中日之间对比,一面是敌强我弱,一面是敌小我大。
敌强我弱,就决定了中国在与日本的较量中无法速胜;而敌小我大,则决定了日本也无法在短期内速胜,中国可以利用国土辽阔的优势,层层设防,层层阻击。
然后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每战不求大胜,但求有所斩获,积小胜为大胜,尽一切可能拖慢日军的进攻速度,为抗战后方生产武器、训练军队、建立防御战线等争取时间。
最后等待世界局势发生变化,并抓住机会反击,取得最后的胜利。
所以眼下和日本人作战,思路必须要转变,尽量不要和日本人搞大规模的消耗战和阵地战,不然的话,小鬼子没有赶出中国,自己反倒是被消耗光了,不划算!
也正因为如此,马铮反对李服膺所部继续在天镇、大同一线与日军死磕,毕竟在马铮看来,一场必败的战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会给日本人的军功簿上增添一些战绩,还不如将部队撤到敌人无法触及的乡村地区,不断地骚扰日军,让其没办法集中兵力进攻前方。
不过,他的这个想法也就只能在苏木山自己整一整,晋绥军方面可没有人在意。
别人不在乎,马铮也不强求,他现在只想守好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就行了。
因此,在吕力所部前往大同等地招募新兵的同一时间,马铮又接连发布了多条命令。
首先,马铮命令根据地的守备部队加强防御,修建更多的防御工事,一旦日军来攻,不但要能打能守,而且还要打的赢守得住。
为此,马铮重新规划了苏木山的整体防御,新增了大量的防空洞以及防空阵地,还通过开凿沟渠,将山上留下来的泉眼引到苏木山核心区域的一处小盆地,决定将那里建成一个水库,以此来解决山上的用水问题。
免得日军一旦围困苏木山,山上因为缺水而出现变数。
其次,马铮又从冀东支队抽调了8个加强连的兵力,每个连近两百人,组成挺进队,前往已经沦陷了的尚义、张北、商都、化德、沽源、康保、万全、怀安等地活动。
马铮不要求他们歼灭多少日伪军,但是需要他们在这些区域生存下去,将铁血团的红蓝战旗打出去。
这样不但可以震慑小鬼子,同时也可以给沦陷区的老百姓一个希望,让他们知道,咱中国的正规部队还在抵抗,并没有放弃他们。
别看这点希望就像是黑夜里的萤火虫一样,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对于那些处于黑暗中的老百姓而言,有时候却是他们活下去唯一的希望。
除此之外,马铮还对根据地内部的各大工厂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弹药生产部门的投入!
毕竟部队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一场战斗下来,如果不算缴获的话,部队至少消耗几百万发子弹。
如果仅仅靠上级调拨,那这仗还真没法打,所以马铮只能自己调整兵工厂的产能。
即便是武器装备方面的生产进度慢点,也要确保弹药的产能,毕竟没有弹药的枪炮连烧火棍都不如!
9月27日,在前往大同一周后,徐龙虎、刘永生所部传回好消息,他们顺利完成了招募新兵的任务,现在正从大同返回苏木山的途中。
但就在同一天,天镇方向也有噩耗传来,第61军与日军血战八天之后,最终因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出天镇县城。
原本李服膺是打算继续撤到阳高继续和日军作战,但是却没有想到,由于所部新兵实在是太多,一旦下达了撤退命令,顷刻间就变成了溃逃。
因此,所部在阳高根本就没有组织有效的防御,就被紧追而来的察哈尔兵团给击溃了。
现在,李服膺正带着一支残兵败将撤往大同,而日军则是拼了命的追击,晋绥军所谓的晋北防线就这样被日本人硬生生的撕开一个口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八百四十一章:晋绥察抗日根据地(四)(2/2)
消息传来,全国哗然!
在国人眼里,晋北防线应该是固若金汤,再不济也不可能这么快就崩溃的。
要知道南京方面虽然在之前极为软弱,面对日本人咄咄逼人的态度一味地妥协退让,但是并不等于说蒋委员长并没有看到日本人的威胁,更不能说他一点准备都没有。
事实上,南京方面的对日作战很早之前就在进行了。
比如说1935年的币制改革以及后面的整军计划,都是蒋为了抗日在做准备。
但是效果却有限,因此在眼见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蒋委员长便把心思都放在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上。
中国抗战是本土作战,漫长的防线也许能弥补军力的不足。长城这个古老而悠久的杰作,太容易唤起他这种灵感了。
于是乎,从1934年起,他便为早晚要到来的抗战作起了筹划——大规模构筑的国防工事。
在南京方面的规划下,在中国的两大动脉平汉及陇海路沿线,以石家在、保定、新乡为前进据点,洛阳、开封、徐州、海州为主要防御地带,筑起了一系列坚固的阵地。
贯通京沪要地的长江流域,自吴淞要塞溯江而上、军委会下令广筑防御工事,配备重点为汉口、岳州间及上海、南京间,着重点在上海、南京陆地正面。
从乍浦经苏州至福山,设置数道阵地。在上海附近和南京外围,也构筑了数道坚固阵地。
浙江、福建沿海,要塞已连接成线,以防止日军登陆。
而山东半岛及胶济沿线,北起潍河口,沿渤海海岸,经烟台、威海、青岛至石臼所也筑有防御阵地。
华东、华南沿海及长江、珠江沿岸的旧式要塞,依据1932年淞沪抗战的经验,加以改建和扩建。
蒋委员长特别重视长江沿岸要塞的改建,使其效力一时大增。
在山西及绥远、察哈尔方面,历来受日军骚扰不断,蒋当然不会放过。
所以由中央及晋绥出资合筑了以张家口、大同、归绥、包头为第一道防线的防御阵地以迟滞敌人前进;平型关、雁门关、偏关一线为第二道防线,依恒山山脉构筑坚固的永久工事。
同时在太原周围设置了第三道防线,在正大沿线及娘子关等地也筑有阵地,就是为了防止有一天日军会全面侵华。
应该说,南京方面为对付日本人,抗击日军的侵略,多少做了些准备工作。
正因为如此,所有人都认为,作为晋北重镇的大同一线不可能,也不应该这么快就崩溃的。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南京方面虽然在抗战方面做了一些准备,然而由于几年来蒋更关心的是对红军的“围剿”及各地军阀的收纳,其努力远远不够。
而贫弱的中国金钱原已有限,再经此一番折腾,用于军队现代化的便所剩无几。
此外地方军阀对于南京方面的命令更是阳奉阴违,所谓的国防工事反倒成了他们向南京方面伸手要钱的理由。
就拿这晋北地区的国防工事来说,南京方面确实是没少下拨资金,但是真正用到实处的却微乎其微。
当南京方面的自己下拨下来之后,太原城里的那位阎大帅非但没有在第一时间拨给前线的部队修筑工事,反而让他的心腹弄到麾下的商阜放高利贷生儿子。
正因为如此,当日军杀来的时候,所谓的国防工事简直就是一个笑话,连阎老西自己都不相信那些简易的工事能挡得住日本人。
但即便是如此,明知道晋北不能死守,但为了不让自己的丑行恶事曝光,他还是昧着良心对外公布要组织大同会战,还假模假样的将傅宜生的第七集团军调往晋北、绥东一线,还火线将李服膺的第61师升格为第61军,让他们守晋北。
他这是赤裸裸的作秀,就是告诉老百姓和南京方面,你们看,我山西军多努力尽责,在晋北布置了一个集团军,一定要和小鬼子杀一个天昏地暗,一定要保住大同城。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整个大同周边十几个县市也就只有李服膺所部的万余人,其他人都处于战场外围。
当日军第二次进攻天镇的时候,早已经是强弩之末的第61军最终承受不住日军强大的攻势,崩溃了!
不仅仅是重镇天镇,连同附近的阳高、大同等地也几乎没有多少抵抗,随后就被尾随而来扥日本鬼子给占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