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风起草原(八)(1/2)
在乌日嘎拉图等人不安的眼神中,马铮等人从雪地里爬了起来,而后向着战场合围了过来。
“砰!”
一声枪响,一个躲藏在死人堆里的鬼子伤员被击毙,而那家伙的手里竟然还拿着一支三八大盖,似乎正准备打黑枪。
但是很可惜,小鬼子的这些伎俩根本就瞒不过铁血团的战士!
与日本鬼子交手这么长时间了,对方什么德性,马铮等人都是知道的。
随着身披白色披风的铁血团战士冲入战场,所有日伪军不管是不是真的死了,都被一一补刀,只看得乌日嘎拉图等人目瞪口呆,一些胆子小的蒙古族人甚至于都露出了恐惧的表情。
太可怕了,这些人就像是从地狱里爬出来的饿鬼一样,下手狠辣,毫不留情。
甚至于一个装死的伪军军官看到装不下去了,起来准备投降,但是却被对方直接一枪撂倒,根本不给他开口的机会。
至于战场最前面的那些鬼子兵,很多人都被补刀两三次,身体都被刺刀捅成了筛子。
这些身份神秘的部队却毫不在意,好像就应该这样!
还真别说,再这样严谨的打扫程序下,五六个鬼子伤员被击毙,十几个装死的伪军被甄别了出来。
只看得乌日嘎拉图等人目瞪口呆!
而战场外围,马铮却一脸的平静,似乎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眼下小鬼子给中国人的印象是比较刻板的,他们野蛮凶残,死板不懂变通,对待中国人就像是来自野蛮世界的野蛮人一样。
他们不把中国人的性命当回事儿,有时候也不把自己的性命当回事儿,总之没有啥优点。
但是和小鬼子交过手的人却知道,真正的日本野战部队作战意志是非常顽强的,这种顽强甚至于超出了人类该有的坚韧。
有时候即便是被包围了,都不会投降,这一点可比望风而降的东北军以及其他国军强太多了。
据战后统计,整个二战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几亿人口被卷入,直接死亡7000万人,13亿人受伤,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受到了波及。
然而令人感到蹊跷的是,根据日本公布的数据,日本在“二战”中的战伤人数竟然是各国中最少的!
另外,在战场上,缴枪投降的日军俘虏也非常少。
比如,平型关大捷,八路军第115师歼灭了上千个日军士兵,却没有抓到一个俘虏。
这个现象到了战争中、后期才有所改变,但是,总的来说,日军伤兵少、俘虏少的现象还是十分突出。
铁血团和日军交手少说也有几十上百次了,击毙的日军少说也有几千人了,但是俘虏的鬼子兵却少之又少。
一方面是因为马铮不愿意战士们抓俘虏,能突突尽量不要抓活的。
但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小鬼子不会轻易投降,即便是受了伤滞留在了阵地上也不会投降,反而会主动为其它部队殿后,掩护主力撤退。
要是主力被全歼了,这些鬼子伤兵就会藏在人群里寻找战机,一旦发现重大目标,就会不计生死的开枪。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小鬼子的德性,所以吃了不少亏。
但是后来马铮意识到这个问题,直接下达了一道命令,战场上除非小鬼子主动方下武器,不然的话禁止向日本人喊话劝降。
打扫战场的时候也不许轻敌大意,所有人都要做好随时开枪的准备,发现不对先开枪,不要等对方开枪了再扣动扳机。
另外也不允许战场上向长官敬礼的举动,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而且战场上只要是遇到还算完整的鬼子兵,不管是是不是尸体,都要进行补刀。
之所以下达这样严苛的命令,完全是因为马铮对于这些鬼子兵实在是太了解了。
整个战争期间,日军的战场行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战争初期这个阶段,日本军队士气高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三百一十八章:风起草原(八)(2/2)
日本整个国家也做好了充足的战争准备,所以,但凡有伤兵,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伤势严重者会被送到大本营医治,甚至送回日本国内,接受最好的治疗。
士兵如果在战斗中丧生,日军一般都会在短时间内“收尸”,集中火葬,再把骨灰送回日本。
部分战死官佐的尸体还会被送回日本,隆重安葬。
在进行这些“优抚”措施的同时,日军也强化了对士兵的“武士道”精神教育。
所谓“武士道精神”,说到底就“不惜命”,他们反复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也就是“以死为荣”。
而且,比起死亡,失去所谓的“荣誉”比死亡更可怕,而“惜命”则会被所有人唾弃。
日军这样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是为了鼓舞日军士气,安抚士兵的情绪,让日军士兵没有后顾之忧,也是为了不给他们其他选择。
所以这个阶段的日本兵不管是战斗意志还是战斗力都是出奇的顽强,即便是战场上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和中国军队战斗到底,甚至于受了伤也会想尽办法给敌人制造伤亡。
比如被团大战中,八路军第129师新编9旅第25团的团长兼政治委员李林就是死在日军的伤员手中。
当时这支部队刚刚完成一场战斗,此战经过一番苦战,他们共歼灭两百多日伪军。
战斗结束,战士们一边抢救伤员,一边打扫战场,李林团长看到部队也有很大损失,心里虽然沉重,但也比较高兴,毕竟,25团组建以来,第一次与这么多日军交战,还打赢了,说明25团是一支可以承担重任的队伍。
他来到战场,一边看望战士们,一边给大家鼓劲,说着说着,突然,“啪”的一声枪响,李林应声倒下了。
怎么回事?
原来,是一个装死的日军军官,看到战士们都给李林敬礼,知道这是个大官,便掏出王八盒子,瞄准了李林。
这一枪打的还挺准,李林团长当场牺牲,年仅26岁。
正是因为吸取了这样的教训,所以马铮才会给部队下达一系列严苛的命令,而这些命令最后都成了铁血团规矩。
当然了,这种情况到了战争的中期和后期就有了很大的改变,进入战争中期,日军的优势已经逐渐消失,资源匮乏、国力不支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个阶段,日军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不管伤兵的伤情轻重,一般都在原地治疗。
若是伤势过重,救治不了的,日军也不会再“浪费”资源,故而让伤兵们选择“自行了断”,把有限的资源让给一线战斗人员。
到了战争后期,日军每况愈下,这个时期,日本士兵最害怕的不是战死,而是生重病或者受重伤。
这是因为,他们亲眼目睹了病号、伤兵的悲催死法。
为了不被这些重伤员、重病号“拖后腿”,日军会残忍地“送”他们“上路”,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给他们注射“安乐针”。
所谓“安乐针”,其实就是“空气针”。
“空气针”不是一种医疗手段,而是非常危险的医疗事故,空气进入血管一旦超过100毫升,即可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
被注射者临死前的样子非常可怕呼吸困难、脸色发紫,最后抽搐而死。
所以,日军士兵都期盼自己不生病、不受伤,否则将会“生不如死”。
到了战争最后一个阶段,日军处置重伤病员的方式更残忍、简单直接刺死,或开枪射杀。
日军的作战意志,最终随着战局的不可挽回而逐渐的崩塌,随着战争往后推移,抓日军俘虏不再那么困难,动不动就“玉碎”的日军也少了许多。
尤其是在日本投降的时候,苏军甚至一下子就俘虏了六十万日军。
但是眼下不过是1933年而已,属于战争爆发之初,正是日军战斗力较为顽强的时候,所以想在战场上抓捕日军俘虏显然是不大可能的,马铮也不愿意浪费这个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