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帝王觉悟

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帝王觉悟

   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帝王觉悟(1/2)

四月二日,金陵地震。

四月五日,金陵再次发生地震。

四月八日,金陵不仅地震,还死了三十余百姓。

如此频繁的地震,引起了都察院御史们的警觉,一些礼部官员也开始奋笔疾书。

无一例外,都在说

皇上迁都引起上天不满,现降下地震以示警告,若再不停止迁都,恐有大灾降世。 🅼.𝙑🅾𝘿𝓣🅆.𝙇🄰

进言的文书一封接一封。

朱文奎都懒得仔细看这些文书,交给杨溥收起来晚点烧了去。

北平新都已完全竣工,外围城墙也已筑成,当下北平正在做最后的清扫、点缀、物件置办、人员进驻等事宜,一些衙署都已经开门了,比如刑部衙署,人到了没两天,直接就开业了,抓了好几个不法事之人。

北平卫军营正在分流,一部分缺乏战力的退出,一部分外调至地方卫所,一部分直接加入未来北平京军。就连北平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也开始合并与调整,布政使司挑选人员直接进入吏部、户部,按察使司全部并入刑部,都指挥使司进入五军都督府。

朱文奎以为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应该看得清楚,迁都已成大势,不可逆转,可谁知道这群人竟还不死心,借地震来攻击朝廷迁都决策。

杨溥看了几眼,发现这些文书无一例外都是一群老官员写的,他们多品阶不高,又没了晋升希望,加上根基在金陵附近,自然想抓住一切机会反对迁都。

“太子,这文书不批,也不合适吧?”

杨溥认为,置之不理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带来更多的奏折,下次看奏折的时候更费神,因为会多看到一行“上次写文书没批,可能没看到,我再写一封”之类的话。

朱文奎想了想也是,于是挥笔写下

若上天反对,当震泰山共北平、金陵三地。若无,则准之。

地震这玩意是什么,朱文奎早就听朱允炆解释过,但作为皇室之人,还不能放弃天授神权,放弃天人感应。

你不是说金陵地震是上天反对,它反对的话,那就三个地方一起发地震让我看看,都震了,迁都不迁都咱们就商议商议,只震一个金陵,这不是说明金陵不安全,催促咱赶紧搬家嘛。

杨溥看着朱文奎批阅的文字,嘴角微微一笑。

这还真是绝了。

泰山相当于在北平与金陵的中间,隔着那么远,别说三处不太可能同时地震,就是同时地震了,谁也说不清楚。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每次出现验证,请不要使用无痕模式!

   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帝王觉悟(2/2)

或商业区。

而这种设置,意味着需要朝廷主导、规划,以确保聚集区不会对北平的安全构成影响,这也就需要工部派遣官员亲自调查与安排。

黄福有些担忧“城外设大镇,需要确保主要官道不受影响,距离上应该作一定控制,如在三里之外……”

北平城池有着军事考虑,外城墙附近不应该出现大量民居,否则战时很麻烦。比如烧房子,浓烟滚滚不利城池防守,比如拆木头,直接打造成攻城木、投石车,还有拿砖头砸人……

南京城外有不少繁华地带,比如江东门外,聚宝门外,但这些繁华之地,虽然挨着城墙,可问题是,这是内城墙,不是金陵的外城墙。

外城墙之外,可没什么热闹的地方。张昺所提出的想法,就落在了外城墙之外。

朱文奎听着各种意见的黄福,敲了敲桌子,说道“黄尚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城外大镇,而在于人口涌入的数量。按照最初预计,此番迁都之后,北平百姓人口将会激增至八十万至九十万。但张昺所给出的预测,是一百万至一百二十万之间。每多出十万人口,便会有诸多问题。” 🅼.𝕍🄾🅳𝕋𝓦.𝙇🅰

黄福重重点头。

人口激增对新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各行各业都在涨价,这就是人口短时间内增长带来的最明显问题。

虽说朝廷平抑粮价,基础生活物资相对稳定,可其他的支出成本都在增加。还有一些人眼馋富人入京,尾随偷窃,夜闯空门。

人口越多,问题越多,治理难度越大。

张昺的提议是应对人口激增的策略,也是疏散治理的需要,引导物资分配与流向的举措。

说到底,张昺关注的不是营造问题,而是治理问题。

黄福思索之后,认真地说“此事当与户部、北平衙署、北平禁卫、兵马司等共同商议。”

朱文奎微微点头,吩咐道“与户部早点商议,让北平方面需要抓紧做好进入人口的入册,一旦涌入人口数量超出预期,当做好粮食、煤炭、棉花等物资转运与供给,一应保障需做到位。”

“遵命。”

黄福答应,拿着文书匆匆去户部找夏原吉商议。

迁都千头万绪,事情繁杂,这些事压在朱文奎身上,朱文奎并没有被压垮,反而斗志昂扬,精神抖擞。

朱文奎很清楚,这是自己第一次做如此大的事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每次出现验证,请不要使用无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