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联军的人数虽然多,不过赢羽并不担心。
如果他们能够同心同德的话,即便军队上没法以数量取胜。
但他们毕竟是主场作战,以逸待劳他们可以做的准备,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他们能够齐心的话,那对于大秦来说,想要从正面击溃他们是很难实现的。
但从得到消息的那一刻起,赢羽就知道,这种局面是不会出现的。
各国联军看起来军队数量众多。
但毕竟他们是来自于不同国家,忠于不同的国王。
而这些国王在政治立场之上,自然都是倾向自己的国家。
所以即便联合在一起,也绝对不可能全心全意的配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私心。
而他们的私心就是对于他们来说最致命的缺陷。
赢羽利用这个缺陷足够完成对他们的攻克。
针对于这个问题,大秦军中也进行过不少次的作战讨论。
最终所有人都赞同赢羽的观点,这些人都是一等一的人精。
所以对于赢羽的考虑,他们自然也非常清楚。
并且他们也坚信,赢羽对敌军将领联盟所做出的推测有九成的把握。
毕竟只要是人,就一定会做这样的事情。
.........
经过了几日的行军,大秦的军队也终于来到了里海边上和难陀王朝的军队完成了会合。
难陀王朝的大军从上到下,都已经做好了迎接大秦帝国军部的准备。
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一丝异常的状况。
赢羽在来到此地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大件的准备。
所以此刻他不担心对方有任何阴谋诡计。
难陀王朝军队之中所有重要的将领,在大秦帝国军队到来之前,都亲自来到了大军之前迎接赢羽。
虽说他们同样属于一支军队的最高统领。
但是他们的最高统领也只不过是难陀王朝的大将军罢了,但大秦帝国的最高统领,可是大秦的皇帝,身份地位最崇高之人。
加上难陀王朝此刻面对大秦的话只能俯首称臣。
所以虽然难陀王朝的大军不少,但是他们的最高统帅在大秦帝国皇帝的面前也要矮了好几头。
在这个世界上,如今已经不存在能和赢羽平起平坐的人了。
所以难陀王朝的最高统帅迎接赢羽的时候,用的也是最高的礼仪。
对此赢羽早就习以为常,他下令大秦帝国的军队驻扎。
此刻两支大军虽然没有混合在一起,但是相距已经只有百丈之遥。
这百丈的距离对于两支庞大的军队来说,几乎算是零距离了。
从此刻开始,大秦的军队要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
而之前因为两军相隔甚远,所以即便是难陀王朝的大军,军中有不和谐的声音。
但毕竟两军相隔甚远,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也很难会造成什么影响。
但现在不同了,不管有什么声音,可能马上就会传到对方的军营之中。
这也是难陀王朝的统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此刻最担心的问题。
日前难陀王朝的大军之中,对大秦帝国军队早就有了不小的意见。
如今两支军队相隔这么近的情况之下。
军中又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个不小心极有可能造成冲突,造成不好的影响。
所以在接待完了大秦帝国的士兵之后,难陀王朝的统领立刻交代他们的部下,这段日子以来没有特别的命令,不准踏入大秦帝国的军营半步。
但凡有违令者,一律按照军中的立法处理。
同时,绝对也不能隔着军营对大秦帝国的军队做出任何挑衅的行为。
这样的命令下达,自然是想要手下将士沉住气。
他们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计划在后头,需要执行。
此刻绝对不能在这样小的问题上出现纰漏。
所有的士兵接到命令后,也只能无奈答应。
军法,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闹着玩的。
不过他们心中却不是真正的服气。
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国家并不弱,没有必要对另外一个国家如此低声下气。
以前只是听闻大秦帝国的军队神乎其神。
今日接待之后,他们也亲眼所见,大秦帝国的士兵其实也就那个样子。
长得并不是多高,也不是人人壮硕如牛。
看起来,战斗力也没有多强。
如果真的正面碰撞的话,他们坚信,难陀王朝绝对不会输给大秦帝国多少。
他们越来越搞不懂,为什么在没有正面作战的情况之下,自己的国家就投降了
于是也有不少人,明面上虽说不敢违抗将领的命令。
但实际上他们想要去试探一下,大秦军人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
不过长官的面子,他们还是要给的。
所以那些心有不服的士兵,并没有立刻行动。
他们心不甘情不愿的,完成了迎接大秦帝国军队的仪式。
虽说在当天夜里,上头又进行了一番叮嘱,让他们不可随意挑衅大秦士兵,不得招惹是非。
不过这一次的禁告,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只要是军人,就有着属于自己的傲气和血性。
对于难陀王朝的士兵来说,对于上面的要求他们可遵守,哪怕是为自己的国家战斗牺牲也没什么。
可是让他们对敌国的士兵忍气吞声,他们却做不到。
所以即便是有着杀头的危险,他们也要用自己的方式找回属于自己的尊严。
第一天相安无事。
不过从两军汇合的第二天开始,已经有不少难陀王朝的士兵,开始动起了心思。
数十万大军营寨连绵十数里。
将领对手下的管控,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线。
所以难免有看不住他们的时候。
于是就有士兵趁着空挡,展开了行动。
这一日十几名难陀王朝的士兵,事先约定好直接离开了大营。
大秦军队的营寨距离难陀王朝扎寨的地方,不过千米的距离。
在如此距离之下,仅仅只需要一个恍神的功夫,他们就可以到达。
https://www.vodtw.la/book/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