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尝言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某些时候,民意还是很具力量的,虽然老百姓们地位低下但却可以万涓成河,一人一口唾沫星子,就能骂得你体无完肤。
陆博轩怎么也没想到,最终受到口诛笔伐的却是自己,而且还弄得灰头土脸、颜面扫地,别提有多窝心了。
虽然棋差了一着,自取了羞辱,但他并不打算就此放过,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得做出该有的反击。
自己乃是堂堂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岂可沦为任宰的鱼肉?
千夫所指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即使这位到了随心所欲之年的睿智老叟也感觉有些承受不住,最终的结果就是恼羞成怒。 🅼.𝕍🅾𝘿𝙏🅆.🄻🅰
陆博轩浮沉官场多年,向来案牍不懈、励精图治,他扪心自问还算得上是个好官员,结果却没曾想,被一通流言蜚语坏了名声,落了个晚节不保的下场。
既然维护不住一身的好羽毛,那就索性再放开一些,没有必须束手束脚。
思维需要应时而为、应势而为,绝不可固步自封,该转变的时候就要转变。时势可以造就英雄,但英雄也应该顺应时势。
想当初,齐誉他是一介儒生,举止温文尔雅、对人甚是和气,你再看看现在,却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一方酷吏。他都可以有所转变,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呢?
一想到这儿,陆博轩顿感轻松了许多,心情也变得顺畅了。只有撇开道德的束缚,才能真正做到随心所欲。
现在的齐誉声望虽高、功勋盖世,但他仍身处在内阁的大门外,就官场的运作而言,他远没有自己的权利广阔。别的不提,单就官员的任免而论就不是他能够左右的了的。
既然要做出反击,那就搞点实际性的动作。
但凡是他的门生,都要踢出京城远离政要。
就比如陶辞、赖达源等人,完全可以调到外地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第1216章 矛盾升级(2/2)
“孟世兄说的是,金融之忧被我轻松化解,屠战俘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在多方压力下他不得不作罢,陆大人接连失利,已经无心再和我斗智斗勇了,而以权力示人,也就成了他最大的依仗。”
分析完了后,二人就开始商讨对策了。
孟既明觉得,既然陆博轩果断拔刀,齐誉也应该随之亮剑,以后者目前的功勋和声望而言,确有资本和资格和其一较高低。
思路方面并不复杂,就是针尖对麦芒,来一场权利的角逐较量。实力就是实力,真当兵权是吃素的?
却不料,此方案竟被齐誉直接否掉了。 𝓜.𝙫🄾𝔻🆃𝙒.𝙇𝘼
他认为,若是两大权臣激烈相争,国家体制必会伤筋动骨。而且,这有可能会引发中枢和地方间的尖锐矛盾,一旦开了这个不好的头,再想恢复可就难了。
尤其是北方的戚景,他若见此鸟尽弓藏的现象而泛起针对大奉之心,那绝对是政治和军事的大灾难。要知道,其为当世明将,硬实力和影响力非同一般,只要他竖起那杆标志性的大旗,社稷就会沦为丘墟。
这个可能性还真不小,依据就是彼此间的信任和情谊,他本就带着提防朝廷的心,如见自己逼去梁山,他又岂会袖手旁观?
前世历史中的朱棣大帝,不就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而拱翻了大明的朝堂吗?
所以,祸起萧墙的事绝不能发生,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和陆博轩展开权利较量,更不能动用南洋的军队。
若行了那样的事,即使坐上了首辅之位还有什么功绩可言?甚至,还会沦为历史罪人。
所有的想法,都要基于无伤国体的角度上出发,为谨慎起见,齐誉决定暂退一线避其锋芒,然后再做周旋和计较。
也就是默默观察,伺机而动。
<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